×
高教探索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高校,打造“多列纵队”错位

  编辑:顾军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加拿大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许美德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可追溯到四书五经六艺的经典研习以及科举考试与古代书院制度的建立。历史是一把钥匙。中国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需要发展自己的评价框架,根植于中华文明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向世界开放、吸收和融入国际社会的理念和特色。

上海高校形成“多列纵队”、错位竞争发展格局

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强调了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原始创新的历史条件与境遇。他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原始创新的瓶颈与障碍,探讨了如何从管理文化、学术文化和评价项目等角度进行中国国情下的原始创新。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朝哪里走?业界已形成了一个共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努力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上海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发挥着教育改革排头兵的作用,在教育督导工作中坚持创新思路、先行先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评估领域探索开展的高校分类管理评价,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储舒婷 祝刚 符哲琦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接下来,教育部督导局将重点推进有序推进分类评估,借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经验做法,推进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工作。此外,还将出台新政策,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的评估机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长杨力从“立信模式”的基本内涵、历史传承,创新实践、应用成效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他介绍,“立信模式”下的学生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社会竞争力明显增强,学校社会声誉显著提升,“立信模式”社会反响显著。关于“立信模式”的未来发展,学校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认为,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出发,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应用技术,提升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打造适应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要求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合作共享的国际交流工作等方面激发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性张力。

作为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改革实践的“先锋队”之一,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介绍,上海大学“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探索”,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大学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积极探索,并分享了大数据在学科优化布局、学位点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方面的具体应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原主任德科·范戴姆教授认为,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技能的需求不断变化,大学学历的鉴别功能正在下降。劳动力市场中的常规技能不断被人工技能与大数据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非常规技能,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高等教育需要加强以批判精神和创造力为核心的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迈向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的分类督导与评价”上海教育督导与评价国际论坛上,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分类督导与评价”,多所一流高校校长、海内外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实践者与第三方专业评估者多方洞见,就研究型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评价改革、“破五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视野下的国际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以及第三方教育评价等建言献策。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价体系,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海内外专家也纷纷建言献策。


上海在高等教育评估方面积极总结成功经验,已形成了可复制的“上海模式”,围绕评价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实践,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职业教育如何创新制度激发活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从增强强制力、增强保障力、构建科学有效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强化顶层设计,形成四方联动、三级贯通的校企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践行四个对接,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平台载体,构筑产教融合有效支撑三个介绍了如何进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创新与绩效评价。

上一篇:谢维和:探索和建立中国自主的高等教育知识体
下一篇:没有了

Top